從DOS時代就經常接觸電腦的人可能都會記得,那時候幾乎所有採用全螢幕介面模式的程式在螢幕的最上方的第一行......對!是MENU。這就是現在Windows、OS/2 Warp、Mac OS、GNOME、KDE......等等圖形介面系統的Menu Bar的祖師爺,一模一樣。
這種選單操作模式最初是為了便於普通的電腦使用者使用鍵盤操作軟體的一種通行方式,使得你不用記住一大堆命令就可以直覺簡易地操控電腦進行各種各樣的應用。
後來這種經典的介面元素在圖形工作站中進一步得到了普及,在蘋果推出Lisa和Macintosh之前,就有許多圖形化的OS、桌面環境或應用程式採用了這種頂端選單的操控介面。
到了x-Window、Windows等基於多工作業的圖形環境出現後,傳統的Global Menu開始沒落了。
但是基於純圖形內核的Apple Macintosh一直到1987年末Macintosh System Software 5.0(俗稱Mac OS 5)發布之前,一直都沒能支援多工(協同式多工作業),而是一個一次只能執行一個程式的簡陋系統。
傳統的頂端選單列設計正是一種非常適合於單工作業的操控介面,它可以把應用程式的所有控制指令都集中在一個纖細小巧又容易操控的區域,同時和應用程式的主要介面儘可能隔離。這種介面使得那些用Mac進行圖形設計的人可以用一隻手操作滑鼠在螢幕上點點畫畫,另一隻手利用鍵盤快速鍵對各種程式功能進行控制,在忘記某個鍵盤指令或需要使用某些不常用功能時可以用這隻手操作鍵盤上的指向鍵來直覺地選擇自己想要啟用的功能。與此同時,你不需要把滑鼠指標從正在畫的圖上移開去點甚麼按鈕,在主觀感覺上被認為可能更有利於讓你把注意力持續地集中在工作內容上(不過事實上雖然你的手沒有動,但你的眼睛和大腦已經移動到了螢幕頂部的那個長條上^^)。
然而這種Global Menu在Mac實現了多工作業以後開始逐漸變得尷尬起來,尤其是對於越來越疏遠鍵盤指令而更加依賴滑鼠操作的新生代電腦使用者來說。
因為當你在螢幕上開啟一個小視窗使用某個程式時,總是要不時地把滑鼠指標移動到螢幕頂上那個狹窄的地方去一層一層地去點選「老掉牙」的文字選單,然後再移回程式視窗。
而你在同時開啟了多個程式後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除了你當前選中的視窗以外,如果你接下來想對另一個程式做點甚麼時,你會發現不可能,你必須乖乖地先切換到另一個程式的視窗,把他變成當前視窗,然後你才可以在螢幕頂部看到相應的功能選項來實現你的目的。
為了對這種情況略做補償,蘋果後來開始引入了在其他圖形系統中早已司空見慣的工具列,把一些認為最常用的功能按鈕放在上面以減少使用者的痛苦機率。後來為了照顧老用戶的習慣,在Mac OS X中,蘋果又在有工具列的視窗右上角加上一個長條狀的按鈕,用來把工具列隱藏起來,讓視窗回歸歷史經典--只顯示一個邊框。
不得不說蘋果對用戶的操作體驗關懷備至,只可惜這種細節上的關懷目的卻是在於維持原則上的保守。為了保住Global Menu,蘋果真是用心良苦呀~





不過這種保守並不僅僅是對蘋果自己的保守,更是蘋果對自己的老用戶的保守,客觀說就是為了儘可能避免老用戶跳槽去Windows世界。為了留住用戶,就必須要利用一個強大的武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