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深度探讨,禁止人品和道德攻击
头像
ascent
帖子: 36
注册时间: 2009-06-21 19:57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1

帖子 ascent »

一、

1971年,密歇根大学新落成的计算机中心正式开放,那是一座坐落在安娜堡比利大道(Beal Avenue in Ann Arbor)的低矮建筑,浅褐色的砖墙,前部镶嵌着颜色暗淡的玻璃。学校巨大的主机存放在一间刷成白色的房子中间,乍看起来,像是学校教师的陈列馆,“就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场景” 主机一旁是几打键盘穿孔机——那时候需要通过它向计算机终端输送指令。 这便是1971年的美妙场景。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项目,在计算机中心的历程中,它所在的白色房间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其中最为有名是一位略显笨拙的青年,他的名字叫比尔·乔伊(Bill Joy)。

乔伊进入密歇根大学的时候,恰逢这座计算机中心正式开放。他当时16岁,瘦长身材,头发拖把似的凌乱。在底特律城外的北弗莱明哈姆中学,他的同班同学公认他是“最用功的学生”说他是一个“没日没夜玩命的人”。乔伊原来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或者数学家,但正式开放的这座计算机中心让这位新生变得犹豫起来——他被计算机中心迷住了。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变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一有机会,他就编写计算机程序。他得到一份能够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教授一起工作的机会,整个夏天,他都埋头在计算机编程中。1975年,乔伊进入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从这时起, 他更是深深沉迷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世界。在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开发出一项运算特别复杂的飞行程序——当时正如他的一位崇拜者所写的那样:“他的主考官们都为他的发明感到震惊,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即便是上帝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

乔伊和一些软件设计师合作,重新编写Unix系统,。乔伊编译的系统非常好用。它之所以用起来方便,实际上是因为世界上数百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都变得能够兼容——现在依旧这样。“你只要在你的Mac地址表上输入相关命令,在任何地方你都能找到它的编码”,乔伊说,“我还记得25年前在键盘输入
命令的情形。”当您上网的时候,您是否知道是谁编译了这种程序,使得您能够浏览互联网?是乔伊。

走出伯克利的乔伊参与了硅谷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创办,在计算机技术革命中,太阳微系统公司扮演了其中一个极关重要的角色。在这里,乔伊又重新编写了另一种程序语言——Java——他继续着他的神话故事。作为硅谷资深人士,乔伊受到了包括微软的比尔·盖茨等知名人物的敬重。他被人们称为互联网领域的爱迪生,正如耶鲁大学的计算机专家大卫·格兰特所说:“比尔·乔伊是现代计算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天才比尔·乔伊的故事被人们翻来覆去说过多次,人们得到的启发也大同小异。这个世界纯粹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展现自我的世界。计算机世界和以往的人际关系网络不同,在人际关系网络中,你想获得发展必须依靠金钱和人脉。而计算机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大世界,所有参与者仅仅依靠他们的才干和造诣就能得到肯定。 最卓越的人在这个世界就能够取得胜利,乔伊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种观点理所当然是准确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展现自我的世界。但如果我们把才干看成是一个人能力、机遇和他在某方面具备的绝对优势的结合体时,我们的观点就不一定和前面的相同。

在现实世界中,特别的机遇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是遵循同样的模式?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比尔·乔伊的故事。

二、

几乎每个时代的心理学家都在不断探索你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是不是真有先天的才能? 答案很显然,有。不是所有出生在1月的人,最终都在职业联赛打球。只有一些人能走到这一步——他们拥有这方面的天赋。成就是天赋与后天储备结合后的产物。然而,这种观点存在的问题是,心理学家越是深入考察天才们的人生经历,越是发现天赋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后天储备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首先对天才展开争论的案例,是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和他的两个同事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的一个试验。在学院一些教授的帮助下,他们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然后,所有学习小提琴的学生都被问及一个问题,在你的一生中,从拿起小提琴开始,你练习过多少个小时?

所有的人,三个组所有的学生,都开始回放已经过往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从5岁的时候开始。在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几年里,每个人练习的时间几乎都是一样——每周大约2~3个小时。但是到8岁左右,差别开始显现出来。一个班级最为出色的学生练习的时间开始多于其他学生,9岁的时候每周6小时,12岁的时候每周8小时,14岁的时候每周16小时,这样一步一步增加练习时间。一直到20岁的时候,他们还在不断练习——他们的练习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个人的思想,从而表演得更为出色——这样的练习每周超过30个小时。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10 000个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 000个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练习时间只有4 000个小时。

随后,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又在钢琴业余演奏者和专业演奏家之间做了比较。得到的情形一模一样,钢琴业余演奏者在童年时期,每周练习的时间从来没有超出过3个小时,到20岁左右。他们练习的全部时间大约是2 000个小时;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专业演奏家,他们每年都会有计划地逐步增加自己每周的练习时间,在他们20岁左右,练习钢琴的全部时间达到了10 000个小时。

埃里克森和他同事的研究,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卓越者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如果和其他人一样仅练习很少的时间, 任何一位音乐工作者都不可能成为佼佼者。 他们也发现很少有“劳而不获者” ,一个比他人更勤勉工作的人,不会仅停留在一个较高的水准,而会寻求更大的突破。埃里克森和他同事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拥有进入顶级音乐学校的实力,那么,看他是否比其他人更勤勉,就能断定他是否能从学生中脱颖而出。那些最为卓越的人,不仅比他人勤勉,而且,他们非常非常地勤奋刻苦,这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紧张练习对那些能够肩负重要使命的卓越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一遍一遍研习专业技能。 事实上,研究者们都认为,卓有成效的练习时间必须达到10 000个小时,这真是不可思议!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 000个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 ”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Daniel Levitin)写道,“无论是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演奏家、棋手,还是作案屡屡得手的惯犯,对他们的练习时间进行统计的结果,一次次毫不例外地都得到10 000这同一个数字。10 00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习3个小时,或者一周练习20个小时,或者是10年的练习时间。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的练习时间远远超过其他人。然而,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练习,一个人的技能就达到世界水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案例。可以看出,长时间的练习能让人脑吸取各种技能信息,保证一个人成为专家。 ”

即使我们眼中的天才,他们的成功也是如此。莫扎特,例如,这位著名的音乐家6岁就开始作曲。但是,心理学家迈克尔·豪(Michael Howe)在他的著作《解读天才》(Genius Explained)里面却说道,
在成长为作曲家之前,早期莫扎特并不让人觉得超凡脱俗。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在父亲的指导下取得进步。沃尔夫冈1小时候的许多作品,例如钢琴和管弦第七协奏曲,几乎都是在其他作曲家帮助下完成的。当然这些协奏曲只是莫扎特音乐生涯的起点,直到21岁之前,莫扎特才创作了被世人公认为杰作(莫扎特第9、17号钢琴协奏曲)的作品,从这时开始,莫扎特开始了十来年的协奏曲作曲家生涯。
有意思的是,10 000个小时会是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如果不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如果你不坚持,就不可能达到10 000个小时的训练标准。你需要有好的父母,他们能鼓励你支持你;你不能太贫穷,因为如果你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时间去做兼职,那么一天之中剩下的时间就会很少。事实上,大部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人,他们都需要一些特别的安排——例如进入曲棍球联赛的全明星球队——或者是有某种特别的机遇,使得他们能达到10 000个小时的训练标准。

三、

我们还是回到比尔·乔伊这里。那是1971年,他高高的身材,略显笨拙,年龄是16岁。他是数学天才,是麻省理工、加利福尼亚理工、沃特卢大学等高校青睐的那种学生。“当比尔还很小的时候,他就非常强烈地想了解他不知道的任何事情的任何方面”,他的父亲,威廉说,“我们尽自己所能地回答他。当我们也不知道时,我们就让他自己看书。”在参加美国大学本科标准入学考试(SAT)那一年,乔伊的数学测试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并不是很难”,他平淡地说,“时间很充裕,我检查了两遍。”

他多才多艺。但这不是唯一值得我们考虑的要素。事实上不用考虑。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他完全被比利大道那幢毫不起眼的建筑迷住了。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台计算机差不多有一间房子那么大,那时候的乔伊还在学习编程。当时一台计算机的价值超过100万美元——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元——但在当时,计算机的功率和内存远不如你现在用的微处理器。那时的计算机非常少有,即使你知道哪里有电脑,你也很难有使用它的机会,一旦你有机会使用电脑,你几乎就得把全部时间用在电脑上面。

并且,编程本身就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何况当时的计算机编程是通过在纸板上“打孔”的卡片来完成,每一条命令都是通过打孔机上的键盘在纸板上打下印记来识别。每一项复杂的程序都需要上百张——即便不是上千张——那样的卡片,累积起来的卡片堆得高高的。 一旦输入一项程序,你就必须在堆积如山的卡片和计算机主机之间不停穿梭,把编好程序的卡片送到电脑操作员那里。由于电脑在一个时间点上只能处理一项命令,因此,电脑操作员会给你的程序编号,编程的结果什么时候出来需要看你前面有多少程序在运行,也许你几个小时都等不到编程的卡片回到你手里,甚至一整天都等不到。要是你的程序犯了一个细小的错误——即便只是印刷上的错误——那么你就必须带回自己的卡片,清除这个错误,整个程序又得重新开始。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成为编程专家并非易事。的确,想在20出头便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几乎不大可能。如果你在计算机房,每个小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编程”,那么,你又怎么能够拥有10 000小时的编程训练?“用纸板编程,”一位电脑专家回忆那个时代说,“并不能真正教会你怎样编程,只能教你如何校对,教你如何培养自己的耐心。”

直到20世纪60年代,编程的难题才得到解决。计算机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使得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多项指令。计算机专家认识到,如果重新编写计算机操作系统,改进后的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数百个任务。这意味着,程序设计者再也不需要把一摞摞的计算机卡片送到计算机操作员那里。你可以构建多个计算机终端,用一根电话线把所有的终端连在主机上,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编写程序——在线上——并且是同时编写。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历史文献是如何描绘分时系统的优势:
这不仅仅是一项革命,并且是新的起点。忘掉操作员,忘掉卡片,忘掉漫长的等待,在分时系统下,你可以坐在你的电传打字机前面,轻敲出程序命令,很快,结果就能传回到你这里。分时系统是交互式的:你很快就能得到程序的回应,让你继续输入命令,在你输入命令的时候,计算机就能处理前面的命令,告诉你处理的结果,从而真正做到“实时操作”。
这时候,密歇根大学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密歇根大学是全美最先使用分时系统的大学之一,分时系统在当时被称为MTS(密歇根分时系统)。1967年,出现了分时系统的最初版本并开始运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密歇根大学建立了强大的计算机体系,计算机中心能够满足上百个人同时编程的需要。 “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我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能像密歇根大学那样,”构建密歇根计算机系统的先锋人物麦克·亚历山大(Mike Alexander)说,“或许麻省理工能比得上,还有卡耐基—梅隆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能与它不相上下,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到其他地方了。”

这对1971年秋季进入安娜堡分校的比尔·乔伊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并不是冲着计算机来到密歇根大学的, 此前他在中学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只是对数学和工程学感兴趣。但是在他刚刚入学的时候,计算机编程就迅速占据了他全部的心思,他重新发现了自己——真是幸运的巧合——一个17岁的少年发现了一个能随心所欲编程的地方,当时, 这样的地方世界上少得可怜。

“你知道计算机卡片编程和分时编程的区别在哪?”乔伊说,“这就好像通过邮递方式下棋和即时下棋之间的区别。”编程不再令乔伊觉得沮丧,而是让他觉得趣味无穷。“我住在北校区,而计算机中心也刚好就在北校区, ”乔伊接着说道,“我在计算机中心度过了多少时间?哦,那真是太多太多了。计算机中心24小时开放,我整晚都呆在那里,直到天亮才走回宿舍。那时候,我每周呆在计算机中心的时间,远远超过我呆在教室里面的时间。和我一块来到计算机中心的人都经常在里面熬夜,我很少在教室露面,很多同学都不能确认我是否已经注册入学。”

“觉得比较难办的是每个学生购买的上机时间都是固定的,上机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在注册的时候,你要写清楚自己上机的时间有多长。计算机中心大约会给你1小时的时间,你必须抓紧这点时间, ”回忆起往事,他不禁笑了起来, “但是很快有人发现,只要你输入‘time equals’然后再输入一行字母,例如t=k,这就不再成为烦人的问题。计算机中心的程序存在一个bug,你只要设置好t=k,就可以无限制地用电脑。 ”

让我们看看机遇是怎样眷顾比尔·乔伊的。正是因为他刚好进了密歇根大学这样一所颇有远见的高校,他才可以分享到分时系统的好处,而不是用打孔的卡片进行编程;正是因为MTS(密歇根分时系统)存在一个bug,他才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电脑编程;正是因为密歇根大学规定只要购买的上机时间足够,任何人都可以24小时呆在计算机中心使用电脑,他才可以整夜泡在那里; 正是因为他能够花很多时间在电脑上,他才拥有顺利地重新编写Unix系统的机会。比尔·乔伊是聪明的,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他成为专家之前,必须有人能够提供给他机会,让他知道怎样去成为一名专家。

“在密歇根,我一天常有8到9个小时都在编程,”他接着谈到,“到伯克利之后,我更是没日没夜地编程。我的宿舍有一个计算机终端,我可以编写程序,或者看看老电影,一般要呆到凌晨2点或者3点。有时候,我就伏在键盘上睡了过去,” ——说着,他做了一个在键盘上埋头睡觉的姿势—— “你知道摁着键盘的结果,一埋头睡下去,计算机就开始‘嘟嘟嘟’地叫起来,直到响了三次,我才明白是该上床睡觉的时候了。即便我来到了伯克利,我在计算机编程技术方面相对而言依旧不合格,到那里的第二年,才算比较精通。我在那里编写的程序,事隔30年后的今天,仍然还在使用。 ”他停了停,在他的头脑里做着数学运算——对乔伊这样的人来说——这样的运算并不需要太多时间:1971年进入密歇根,第二年开始狂热编程,加上一个夏天,然后就是在伯克利第一年的日日夜夜。“5年时间,”最后,他说,“我并不是在密歇根开始起步的,所以······所以······也许是10 000个小时? 应该刚好是。”

——以上摘自《异类》(Outlier)
delectate
帖子: 18311
注册时间: 2008-01-09 22:41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2

帖子 delectate »

1998年开始玩电脑,平均一天3小时,高考前夕一天2小时——莫非我已经畜类发脆了?
delectate
帖子: 18311
注册时间: 2008-01-09 22:41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3

帖子 delectate »

:em06
JiangHui
论坛版主
帖子: 21308
注册时间: 2007-08-02 20:29
系统: 窓辺とうこ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4

帖子 JiangHui »

讲什么的?
头像
ChloeRei
帖子: 1021
注册时间: 2007-11-23 9:49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5

帖子 ChloeRei »

delectate 写了:1998年开始玩电脑,平均一天3小时,高考前夕一天2小时——莫非我已经畜类发脆了?
:em09 请问这位同学打开真理之门了没?
头像
hasee.wu
帖子: 2089
注册时间: 2009-10-20 21:13
来自: 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6

帖子 hasee.wu »

JiangHui 写了:讲什么的?
头像
FEE WANG
帖子: 66
注册时间: 2007-11-23 7:20
来自: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联系: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7

帖子 FEE WANG »

delectate 写了:1998年开始玩电脑,平均一天3小时,高考前夕一天2小时——莫非我已经畜类发脆了?
我想那要看你玩的是什么了?
如果你玩的是"畜类",我想你应该已经"发脆"了...
We'd better struggle for the future rather than regret for the past.
头像
linuin
帖子: 404
注册时间: 2008-06-15 14:47
来自: beijing
联系: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8

帖子 linuin »

是在讲计算机历史还是计算机人物历史
头像
tenzu
论坛版主
帖子: 36924
注册时间: 2008-11-21 20:26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9

帖子 tenzu »

2L, 鬼畜电脑
头像
nmsfan
帖子: 18958
注册时间: 2009-10-16 22:46
来自: finland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10

帖子 nmsfan »

FEE WANG 写了:
delectate 写了:1998年开始玩电脑,平均一天3小时,高考前夕一天2小时——莫非我已经畜类发脆了?
我想那要看你玩的是什么了?
如果你玩的是"畜类",我想你应该已经"发脆"了...
>>>>推Ubuntu 桌面培训~~<<<<
>>>>想加入/了解gimp汉化吗,点我吧~<<<<
——————————————————————
不推荐wubi,也不推荐你给别人推荐wubi…………
随心而为的感觉真好……
强推mayhem!!
强推ensiferum
头像
ascent
帖子: 36
注册时间: 2009-06-21 19:57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11

帖子 ascent »

linuin 写了:是在讲计算机历史还是计算机人物历史
只是一个心理学或者说行为学上的统计结果,即在某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的那些人,一般都有累计超过10 000小时的练习、操作时间。书中举的例子有体育界、计算机界和演艺界。
delectate
帖子: 18311
注册时间: 2008-01-09 22:41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12

帖子 delectate »

FEE WANG 写了:
delectate 写了:1998年开始玩电脑,平均一天3小时,高考前夕一天2小时——莫非我已经畜类发脆了?
我想那要看你玩的是什么了?
如果你玩的是"畜类",我想你应该已经"发脆"了...
一时错误~

我想说的是出类拔萃 :em04

虽说是98年开始,但是玩到现在,还是嘛都不会
头像
winneis
帖子: 964
注册时间: 2008-02-02 20:09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13

帖子 winneis »

不是必然的……
活着很好。人生不易
头像
phoenixlzx
帖子: 2245
注册时间: 2009-07-29 20:11
系统: Arch Linux
来自: Gensokyo
联系: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14

帖子 phoenixlzx »

都说嘛都不会 :em04

实际不知有多强悍呢。。。 :em05

班里的尖子生都是这样 :em06
HolyLight
帖子: 48
注册时间: 2007-07-07 20:07

Re: 10,000小时的标准——出类拔粹的必要条件

#15

帖子 HolyLight »

《异类》里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