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是对联阿,量对无?cenTrea 写了:不说中国什么时候有过什么所谓“大丈夫”的价值观了,单从对句上说,runpin 写了:我就知道有人要引用这段所谓“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话,这根本很可笑。通篇是写这个结论的人的臆测,自己却说不出个究竟,还硬要栽赃成所谓“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而“自作主张”篡改的。这等学风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了,根本就是文革时代大字报的水平。xyz042 写了:Google出来的。如果真要什么非常确凿的证据的话,只能自己去博物馆里找了。因为网上都“复制/粘贴”的。至于是“无毒不丈夫”还是“无度不丈夫”,自己去鉴别吧。我自己的意见是,不管古时原文怎样。我认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才是正确的。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
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
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
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
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
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
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
八斗的"君子 "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
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 ,那些
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
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
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
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
,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无论是元杂剧还是明清小说,在使用这句习语的时候都是用“无毒”,什么时候用过“无度”了,莫非关汉卿、马致远、李玉这些戏曲文学大家还比不得这位杜撰习语沿革的“劳动人民”代言人了。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联上下联意思都差不多,所谓“合掌”,是犯忌的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个明显好得多,就是意思上说也好得多
BTW,现在连Google也信不过了
毒古义怨恨 不是恶毒。。国学要普及阿。